1967年6月10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
1967年6月10日 (丁未年五月初三),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也可是抵抗。至十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1967年6月5日:这次闪电战的主角是空军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这一天,以色列空军几乎倾巢而出,甚至连教练机也投入了战斗,对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进行了袭击。在开战后60个小时,以色列共击毁阿拉伯国家飞机451架,其中埃及就损失飞机336架,叙利亚损失60架,约旦损失29架,伊拉克损失25架,黎巴嫩损失1架。埃及作战飞机损失了95%,整个埃及空军陷于瘫痪,而以色列只损失了26架飞机。
苏联策划战争。美国曾计划进攻以色列苏联利用散布假情报等手段蓄意挑起了这场阿以之间的战争。而苏联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由于以色列在核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突破。为了对付这一威胁,苏联希望在战争中联合埃及对以色列的迪莫纳核设施进行轰炸,他们甚至还计划在以色列沿海登陆。当时,苏联的核潜艇也驶近以色列海岸,以便在以色列准备使用核武时对其进行还击。同样,在战争前夕,美国曾制定一份秘密军事计划,如果以色列向东进入约旦河西岸或者向西攻占西奈半岛,(L$djτ.cōm)美国将对以色列实施军事打击。但这份计划最终以流产告终。而让美苏两国铩羽而归的,是以色列军队的迅捷的速度。
第三次中东战争,堪称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计6.5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从而确定了以色列在战略上的优势。但是,这场战争并未给以色列带来所期盼的和平,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在影响着今天的阿以局势,使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同时遭受着冲突之痛。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雷蒙德·科恩在谈及这场战争时称,这场战争不过是1948年阿以冲突的延续。客观上说,第三次中东战争是在50年代泛阿拉伯政治运动逐步取得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当时,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签署了《共同防御协定》,并且在战前传递出了“要毁灭以色列国”的声音。而以色列无论从兵力还是装备数量上都无法与埃、约、(L$djτ.cōm)叙三国相匹敌。在这种情况下,“为生存而战”的以色列在短短6天的战争中取得了全胜,并由此改变了其在中东地区国家中的地位,“一个犹太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成为同地区其他各国不得不接受的现实。科恩教授的这一观点,颇能代表不少以色列人的想法。
然而,事态发展表明,科恩所说的这个“现实”一直在遭遇不断的挑战。期间,除埃以、约以最终通过和平谈判实现了双边关系的正常化外,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约旦河西岸问题、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以及戈兰高地问题等,都由于各方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及牵涉到政治、宗教、民族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而遗留下来,[τōdāyōńhī$τōry.cōm]成为后来中东地区巴以冲突、黎以冲突、叙以矛盾等问题久拖未决的障碍。
这其中主要是以色列战后政策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等地修建犹太人定居点,激化了以色列与当地巴勒斯坦人的矛盾;修建多个检查站,阻碍了巴勒斯坦地区人员和商品的流通,造成巴经济恶化和人道主义危机,引发巴民众对以色列占领的更多暴力反抗等等。曾批准设立某些定居点的以副总理佩雷斯如今也承认,在巴勒斯坦人口高度密集的希伯伦等地建立定居点“是个错误”。 此外,地区极端势力的抬头也使有关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化。巴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一直不肯接受中东问题有关四方提出的放弃暴力、承认以色列、接受巴以达成的和平协议三原则,这是以色列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佩雷斯说:“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胜利对以色列来说是难忘的,不幸的是,它并不是最后一次战争。”的确,在随后的40年间,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黎巴嫩之间大大小小的冲突频频发生,直至今天还在延续。战争一方面夺走了成千上万生命,一方面也在告诫人们,它并不能解决问题。
反思这场战争,以色列人应该从中得到启示:战争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
-
.....暂无任何评论,快去抢沙发吧